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

中国科大附一院“青年医生”成长记

人民网记者 周坤
2024年05月04日09:04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每一位医学大师都是从青年医生成长起来的。在医院中,青年医生是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他们用辛勤努力为科室注入活力,推动医学高速发展。

五四青年节之际,记者走近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多名青年医生,看他们是如何从初出茅庐走向独当一面。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既能了解这群青年医生在高水平医院学习奋斗的故事,也能透过他们的思考,了解现代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忽视的健康知识。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汪蓓蕾:院校融合育人 激活“青年思维”

在别的行业,可能参加工作就意味着学生生涯的终结。然而,在医生这个行业,大学毕业之后走上临床岗位,意味着开启了更重要更艰苦的学习之路。

“从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多么正确。”汪蓓蕾还记得,刚进入医院参加新员工培训时,第一节课就是业内大咖讲课,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这让我在迈出从事医生第一步时,就踏上了正确的轨道。”

更让汪蓓蕾感到幸运的是,医院还不定期邀请国内甚至国际大咖来院内交流学习,让年轻医生们掌握最前沿知识的同时,培养了科研思维。

汪蓓蕾正在为老人检查病情。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汪蓓蕾正在为老人检查病情。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如果说大咖讲课,在汪蓓蕾心中种下了“科研种子”,那么六年多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在融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院校融合则让汪蓓蕾的“科研种子”发芽开花。

“现在有机会参与课题组的业务学习,可以有很多交叉学科的课题,而专家们的教导,如同醍醐灌顶。”汪蓓蕾感慨道。

比如,眼下汪蓓蕾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雷达专家合作一个项目,是毫米波雷达睡眠监测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都知道雷达用于军事用于航空航天等这些高科技,但实际也可以贴近临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一下子就让我们打开格局、提高眼界。”汪蓓蕾说。

一边做临床一边做科研,汪蓓蕾一直把自己当成学生,不断吸纳,不断成长。凡事尽力者无憾,“学生心态”让她在前行的路上更加专注。

在她看来,既然选择了医生,那就是选择了一辈子学习的事业,“为了患者的性命相托,我将始终秉承医者初心,逐梦前行!”

胸外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吴显宁:抓住平台机遇 谱写“青年篇章”

谈起当初选择学医的理由,吴显宁用“自然而然”来描绘。在他的家族中,大部分成员都是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已成为其家族深入血液的基因。所以,从小耳濡目染的吴显宁,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早已将这颗稚嫩懵懂的“医学种子”埋在了心头。

“学医真的挺苦的,过程很漫长,但重在坚持。”在吴显宁看来,学医是一个漫长的专业,重在坚持、勤奋、仁爱。

2014年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后,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吴显宁感受最深的就是,医院始终致力于为青年医生的进步和成长提供平台和机会。这一点,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上,可见一斑。

手术中的吴显宁(右一)。受访者供图

手术中的吴显宁(右一)。受访者供图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当今世界胸外科微创手术的最前沿技术,自2021年5月以来,胸外科已完成超过300台次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像这样的前沿技术,年轻医生有机会去亲自操作是非常难得,是医院和科室给了平台和机会让我去学习并将该技术发展成熟,与国内外同道交流,制定共识,并在省内大力推广,将该技术发展为胸外科的一项特色技术。”吴显宁说。

去年6月,吴显宁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密切配合下,攻破技术瓶颈,将机器人手术与单孔胸腔镜手术结合,在最新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只打一个孔,成功为一位早期肺癌患者实施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这也是安徽首次自主完成机器人单孔肺癌根治术,目前完成了数十例,让广大患者能够享受到该项技术带来的治疗获益。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吴显宁最大的感触是感恩和不忘初心。他感恩医院和科室给予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不忘少年立志做一名优秀医生的初心,不忘走进医院时那份追逐梦想和渴望进步的初心。

骨科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杨家赵:一万小时手术 淬炼“青年技能”

很多人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平均一天手术五小时,一年至少有200多天手术,10年来,肯定有一万小时了。”从2014年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以后,在创伤骨科手术这件事情上,杨家赵坚持了数万小时,并乐在其中。

身为创伤骨科医生,杨家赵习惯了紧张忙碌的抢救,也习惯了经常面对挑战。正是在一次次手术中,杨家赵练就了一身盔甲,蜕变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年轻专家。

骨科手术中的杨家赵。受访者供图

骨科手术中的杨家赵。受访者供图

在杨家赵看来,如果只是看好病、做好手术,那仅仅是一名合格医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必须在科研上下功夫,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研究问题背后的本质。

业成于精专,功在于求变。杨家赵坦言,随着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如今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够做一些常规的创伤骨科手术。“如果我还仅仅停留在常规手术上,势必会被淘汰,所以必须迎难而上、重点攻关,掌握高难度,学习新技能。”

去年8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合作共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这无疑给杨家赵提供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

“创面修复以及骨折后肢体功能重建,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的短板,而这些,恰恰是上海六院的优势所在。”杨家赵说,合作共建半年多的时间里,他跟着上海名医不断学习,补足短板,在日复一日地磨炼中,实现他“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解别人不会解的难题”的职业理想。

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林杨:扎根临床一线 永葆“青年本色”

“作为青年医师,就是要不吝啬付出,不断地提升自我,使自身得到更快的进步与发展。”林杨说着,露出她的笑容,乐观且明朗。

2008年,林杨在硕士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在这里,医院不仅鼓励她读博深造,并且还提供出国进修机会,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习小儿内分泌专科。

学成归来后,中国科大附一院设立了小儿内科儿童内分泌亚专科,填补空白的同时,也让林杨的进修所学有了用武之地。

林杨检查病房中孩子的身体情况。受访者供图

林杨检查病房中孩子的身体情况。受访者供图

从面对一部部难啃的医学书,到面对一位位“性命相托”的患者,林杨感受到了医者的使命和责任。她深知,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充足的专业知识是首要的。

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小儿内科,有一个坚持十几年的“传统”——每周二晚上的病例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医生们有时会讨论遇到的疑难杂症,有时会进行讲课教学,有时会分享自己进修心得体会。

“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每次在病例讨论会上,当其他医生分享时,我会随时反思与精进,看自己是否精准把握适应证、精确给药或操作、精心照护和随访。”林杨说,一位优秀的医生,都是通过不间断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最终成为有决断力的决策者。

关于未来,林杨称,除了继续做好儿科临床治疗和研究,还将投入更多精力到儿童生长发育、小儿内分泌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工作中,“用真心和技术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

(责编:范晓琳、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