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安徽向新丨马鞍山当涂:小螃蟹的绿色产业经

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
2024年10月25日09:4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都说“秋风吹,蟹脚痒”,但准确来说,螃蟹真正“肥”起来,还得是重阳过后。

这不,重阳节过去没多久,马鞍山市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的螃蟹养殖户方根虎就忙活了起来,每天线上订单不断的他,不仅要捕捞、打包、发货,还得接待第一时间从周边地区赶来品尝这口入秋“仪式感”的食客们。

方根虎的爱人正在打包螃蟹准备发货。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jpg

方根虎的爱人正在打包螃蟹准备发货。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当涂螃蟹个大体肥、肉质鲜嫩、口感鲜美。这些特点让食客络绎不绝,老方的农家乐也是经常爆满,每个人都是怀揣期待而来,满载幸福而归,“当涂螃蟹好!”是他们的共识。螃蟹品质高、价格公道则是老方的“秘方”,他承包的100多亩水塘,每年能为一家人带来30多万元的纯收入。

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河网密布,水域资源丰富,为河蟹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涂县就凭借河蟹人工放养技术迅速扩大了养殖规模。“别看现在一帆风顺,我养了30多年螃蟹,经历过不少磕磕绊绊,这里面的名堂可多得很。”方根虎说。

方根虎家的螃蟹已经进入成熟季。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jpg

方根虎家的螃蟹已经进入成熟季。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在这位老蟹农看来,世间大多数事情,总得经历个一波三折。

由于早期螃蟹养殖大多采用粗放的管理模式,经年累月下来,当地出现了水体质量恶化、螃蟹产量下滑的问题,眼看刚成型的产业遭受打击,这下可愁坏了政府和蟹农们。

痛定思痛,他们意识到,环境才是螃蟹养殖的“基本盘”,必须摒弃曾经粗放的养殖模式,走上生态养殖之路。

怎么才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把螃蟹养好?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当涂县成功试验并推广了以“种草、投螺、稀放、配养”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模式。这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还提高了螃蟹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水草种植和螺蛳投放的科学管理,还为螃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栖息环境。

当涂随处可见的蟹田监控设备。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jpg

当涂随处可见的蟹田监控设备。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不仅如此,当涂县积极引入物联网、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实现了养殖环境的精准调控和病害的智能监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蟹农们能够实时掌握水质、温度等关键参数,及时调整养殖策略。无人机的使用,则让蟹农们能够更高效地巡查蟹塘,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此外,当涂县还积极探索智能化养殖技术。通过引入智能投喂系统、水质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实现了养殖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螃蟹的亩均产量和养殖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再加上“水质奖励金”等激励政策的采用,如今,当涂县的河蟹养殖已经从传统的“大养蟹”转变为“养大蟹”,再进一步升级为“养生态蟹”。全县河蟹养殖面积达26万亩,年产量突破1.7万吨,产值超过17亿元。

养好了螃蟹,当涂还在围绕全产业链,做大“蛋糕”。

来到位于当涂县塘南镇大姜村的马鞍山市创源食品有限公司,这座2019年投产的食品加工厂,专门加工各类螃蟹产品。

创源食品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剥离蟹肉。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创源食品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剥离蟹肉。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在干净整洁的无菌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剥着蟹壳,雪白的蟹肉和金黄的蟹黄,在一旁堆成了小山,经过质检后,再通过高温杀菌、液氮速冻锁鲜,密封进各种规格不同的包装内。“食品加工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主要的客户是长三角地区的餐饮业主,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尤其高,几年下来,我们购入的各类保鲜、杀菌生产设备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元。”企业负责人王定水说,2023年,公司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

据了解,当涂县今年河蟹产量预计将超过1.8万吨,产值18亿元。类似创源食品的螃蟹加工企业,在当涂还有10家,2023年产值超过亿元,带动周边就业过千人。

在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方面,通过举办螃蟹文化节、在多地举办推介会等活动,结合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成功打响了“当涂螃蟹”品牌。同时,当涂县还注重与电商平台、餐饮企业等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

当涂螃蟹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2023年,当涂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351元,其中约有30%的收入来自水产养殖业。河蟹养殖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