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安徽宣城:荷叶田田藕丰收【3】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张俊
2023年08月14日09:3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汪元富(左)和汪元财兄弟俩脸上。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汪元富(左)和汪元财兄弟俩脸上。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有别于寒冬采藕,一顶遮阳帽、一把镰刀、一柄水枪,简单的家伙什,就是60岁的汪元富挖藕时的标准装备。

在宣城市宣州区五星乡万桥村,汪元富是出了名的种藕大户,全村2400亩藕田,他独占四分之一,因为个高,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汪大个”。

自从7月初开始,汪元富就和几名同伴一直忙于采收莲藕,风雨无阻。站在藕田里,他的膝盖以下都埋在了泥里,水面没过了腰部。采藕的时候,老汪俯身弯腰紧贴水面,一手握着高压水枪,一手在水里摸索。

站在塘埂上,只见他动作娴熟、过程流畅。不一会儿的功夫,一条条长长的莲藕就被挖出水面。

这样的劳作场景,老汪在塘里,一干就是四十年。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万桥村依靠天然的资源优势,就开始了莲藕种植,老汪算得上是村里头较早一批下塘种藕的村民。

万桥村属于典型的圩区,莲藕种植地域广、面积大,是村里的拳头产业,光种植户全村就有127户。

在老汪眼里,挖藕是个辛苦活,也是门技术活。

“手得顺着莲梗,抓住泥下的莲藕,再用水枪冲刷旁边的淤泥,然后拉着茎秆往上提。”半蹲在水里,老汪煞有架势地给记者传授挖藕的经验。殊不知,没有年把功夫的积累,很难将老汪讲解的技巧,做到炉火纯青。

早上5点不到,老汪就带着挖藕人一块下田。“起早都成了习惯,因为天气热,赶在太阳最辣的时候,要采收一批上岸。”老汪说,一上午忙下来,四个人少说也得打个2000斤。

过去纯靠手工挖,后来有了高压水枪,挖藕效率大大提高,但对于老汪来说,窝在水塘里挖藕的艰辛,依旧如昨。

人们餐桌上清甜滋补的莲藕羹、爽脆可口的炒藕片、温润细腻的莲藕粉,都是来自挖藕人混着泥水和汗水的劳作,个中艰辛只有老汪他们最能体会。

这段日子,在万桥村的藕田边,天天都能看到村民手握着高压水枪,站在藕田里采藕的景象,挖出白净的莲藕与“采藕人”满身淤泥形成鲜明对比。

时间来到上午9点,太阳已经晒满了整片藕塘,老汪身后的塑料布上,新鲜“出水”的莲藕越来越多,“天天挖,天天卖,上岸简单分拣冲洗后,直接运往宣城东门的物流园,几乎不愁销。”说话间,老汪顺势掰开一节藕头,“别看是‘边角料’,卖相不怎么样,但可以加工成藕粉,同样受欢迎。”

专业种藕、挖藕四十年,老汪也攒下了一身经验,他告诉记者,“种藕最怕天干,最讲究控水,1米左右的水位最为适宜,过深过浅都会影响产量。年成好的时候,亩产可达3000斤。”

采访中了解到,每年除了四五月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有藕可挖,挖藕人也从季节工变成了长期工。忙不过来的时候,弟弟汪元财就成了老汪的得力助手。

如今,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自己年纪的增长,老汪想的并不是哪一天退休,而是当下农业的“两强一增”,他希望通过机械化强农,减轻挖藕的劳动强度,让和他一样的挖藕人,不再长时间泡在泥水里。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