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萧县相对论:“旧”与“新”

赵越 杨赛君
2021年11月15日10:2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从过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的皖北小城,到如今客商云集、产业集聚的长三角活力之城,萧县在“焕新”路上一路破题。

从旧到新,萧县不断蜕变。

上海张江高新区首个县级合作共建的园区落户萧县,一个个高新产业茁壮成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喜获“国家园林县城”金字招牌;“讲说送”活动持续落细升温,干部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宿州市萧县以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为底色,补齐环境短板,培育新兴产业,唱响文明新风。

“旧”与“新”,此消彼长的背后,是以系统思维、顶层设计推进动能转换的精心谋划,是以改革创新推进动能转换的精准施策,是广大党员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

萧县湿地与新城。 杨坤摄

提质增效 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

园区四周彩旗飘扬、施工现场吊车林立、厂房顶部焊花飞溅……走进萧县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现场,只见工人们利用当前的晴好天气,抢抓施工的黄金时间,有条不紊地安装钢结构厂房。

来自江苏徐州的24家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形成集工程机械、矿山设备、环保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研发、生产、物流为一体的高端智能制造业集聚区,预计年产值逾50亿元。

萧县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建设,是萧县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外向带动战略、强化项目建设、狠抓环境优化的缩影,将成为引领萧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

与这片工地隔路相望的是几家建材企业,主要生产玻璃制品和瓷砖。“这是开发区以前引进的传统工业项目,现在这几家企业的产品也不断进行升级换代,市场上十分畅销,经济效益也不错。”萧县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朱继纯说。

据朱继纯介绍,近年来,萧县经开区充分发挥园区在产业配套上的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项目聚焦的“强磁场”,在提升新型建材、功能性新材料、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及高端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萧县工业主阵地,萧县开发区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抓手,积极承接徐州、南京、温州、台州等地现代产业转移,努力打造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今年以来,萧县开发区共新签约项目47个(长三角地区企业42个),总投资88.55亿元(长三角地区投资77.45亿元)。其中60亿元项目1个,10亿元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28个。

另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萧县生产总值393.24亿元,同比增长4.1%,居宿州市第1位;去年萧县新引进项目116个,总投资357亿元,刷新了萧县招商引资历史记录。而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投资几乎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地区。

“突围‘旧高地’,开启‘新引擎’,萧县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加快速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萧县县长朱新华表示。

萧县岱湖公园一景。 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焕新 群众幸福指数攀升

郁郁葱葱的凤山,横卧在城市中央,一条隧道打通了山南山北,联结着新城和老城,过去“城在山中”转变为如今“山在城中”。

清澈澄碧的龙河,穿城而过。曾经两岸窄仄的棚户区被绿地公园、艺术空间所取代,从过去的脏乱差到现在的开门见绿、处处有景。

旧貌换新颜、老城新活力。行走在萧县的大街小巷,新与旧的对比随处可见。

2020年,萧县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这是我国园林绿化领域的最高荣誉。据萧县城管局局长董长征介绍,萧县拥有“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特殊城市结构,结合自身地形特点,以山体为依托,以水系为纽带,形成内外环抱、经络全城、外楔于内的绿地系统格局,并把“山、水、文、城”相互交融作为实施理念。

比如,针对矿山修复,制定了《萧县非煤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按计划逐年对城区及周边的山体进行修复,着力解决矿山地质环境突出问题,通过采坑回填、山体绿化等措施,改善视觉效果和山体自然生态,让废弃矿山再现青山绿水。

为恢复“母亲河”龙河的原有生态,萧县实施了龙河综合治理工程,采取清淤截污、净水回城的方式,将水质彻底还“净”于民,引入绿色空间、慢行生活的理念,充分还“绿”于民,栽植适生苗木,布置实用小品,充分还“景”于民。

一幅幅画卷、一张张笑脸,优美的人居环境让广大城乡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城市焕新的显著成效,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萧县交通通达便利。 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思想破冰 引领行动突围

“在上海工作一年多时间,感受实在是太深了。我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萧县驻上海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欧阳飞感慨颇多。

去年8月,萧县在上海张江成立了投资促进中心,由县级负责人专职、专班驻点对接,加强与上海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对接。

在欧阳飞看来,萧县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等高对接、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全面对标上海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思想要不断解放。

近年来,萧县选派多批的干部通过挂职、驻点工作等方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对接上海,身临其境参与其改革发展,学到了好经验,练就了真本领,更展现了好形象,理念上不断创新。这些正成为萧县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

美丽的凤山隧道。 刘民摄

改变,不止于此。

“十四五”开局伊始,又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激荡萧县大地。

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萧县坚持党史学习与“干部讲规矩、群众说事情、服务送到家”联动融合、双向推进,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全县上下“四史”学习不断走深入心,“讲说送”活动持续落细升温。

现在,萧县在274个行政村(社区)均设立了“说事办”,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和诉求收集上来,化解开来。

“以前感觉政府门难进,事难办;现在是干部随时在线,服务送上门。”萧县刘套镇前徐安村村民李红艳对“群众说事情”活动深有感触。

萧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外通过挂职学习、对内通过“讲说做”活动,提升了干部队伍的认知水平、思维高度、思维层次,给萧县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无缝对接徐州,共舞长三角,这种理念上的改变如今在萧县的领导干部中已经深植于心,并外化于行。

“萧县始终秉承忠诚担当、开明开放、大气包容、敢争一流的精神,立足工作实际,扛起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全面开创萧县‘进十争百’新局面,打造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萧县,奋力在省际毗邻区域合作发展、省际跨区域合作发展、淮海经济区区域合作发展上争排头、当示范,打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县域合作的品牌。”萧县县委书记黄韡表示。

一个由“旧”到“新”的萧县,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责编:范晓琳、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