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五朵·安徽红

基因红丨中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在旌德:光耀百年奋斗路

宫礼

2021年04月23日07:44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谷雨时节,春意正浓。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来到安徽旌德县,拨开重重历史烟云,聚焦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尊、目前所知的全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象征,这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银像意义非凡。

它,辗转万里,历经艰难与险阻,饱经沧桑与风雨,如今安放于黄山东北麓的旌德。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知道附着在它身上的那些历史的颗粒。

但,它永远煜煜生光。

这光,从过去,照向未来。

马克思银像。旌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来自共产国际的宝贝

这尊马克思银像高15.5厘米、重250克,为纯银铸造。底座正中,铸有“卡尔·马克思”俄文,下有“第六号,莫斯科铸造”字样。原来,它来自遥远的莫斯科。

1921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王若飞等人,前来学习。在学习时,中国学员提出请求,学校能不能制作些马克思的画像、徽章、雕像,让大家带回国,以作纪念。

共产国际很快作出回应,塑造了十尊马克思半身银像。中国学员得到一尊。回国时,萧劲光将马克思银像带了回来。于是,这尊银像就成了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尊马克思塑像。

1924年秋,萧劲光带着马克思银像,辗转来到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江西安源路矿,交给了党组织。受组织指派,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成为马克思银像的保管人。

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人民网 宫礼摄

据梅大栋的侄孙梅春平介绍,梅大栋1901年出生于旌德三都梅村。他一方面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又得到思想启蒙,浸润了民主与科学的基因。特别是受“五四”运动影响,梅大栋和一批青年学生经常举行集会、组建社团,开展各项活动。

在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他受到时任该校教员、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萧楚女等人的教诲,积极投入革命活动。

1923年,梅大栋应同学之邀,来到安源路矿工会工人学校任教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在刘少奇身边工作。

在安源路矿这个工人运动的大本营,梅大栋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人的教诲,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梅大栋、梅大梁留下的进步书籍等文物,被后人珍藏。 人民网 宫礼摄

二、党史上的多个“第一”

1925年9月,安源党组织遭到破坏,人员被迫疏散。梅大栋离开安源之前,组织郑重地嘱咐他,让他把马克思银像带回安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梅大栋历经一个多月的艰难险阻,机智地躲过重重盘查,回到旌德,带回马克思银像。这是马克思银像首次进入安徽。

据旌德县党史专家介绍,回到家乡后,梅大栋和弟弟梅大梁等人,以教书、开办书店等为掩护,传播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开展革命活动。他在三都梅村(今版书镇龙川村)创办农民补习学校,很快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他向大家展示马克思银像,郑重地指出:马克思是革命先导,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

1925年11月,梅大梁等7位青年,站在马克思银像前,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正式成立,这是皖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直属中共中央局领导。

除了全国第一尊马克思银像、皖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外,旌德这片红色土地上,还诞生了几个“第一”:

1927年,北伐军来到皖南。萧劲光委任梅大栋的同学谭梓生为旌德县县长,这是安徽第一位由共产党员担任的县长。后来,谭梓生又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位红色县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旌德的革命组织受到破坏。当时在武汉担任共青团湖北省委秘书的梅大栋,委派王庭甫等人回到旌德,组织、指挥农民武装暴动,即“5·16”暴动。这次暴动比南昌起义还早两个多月,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安徽省内的第一次革命武装暴动。

皖南事变后,旌德党组织接到陈毅指示,在旌德泾县交界处成立了皖南山区第一支新四军游击队(又称黄山游击队),攻打庙首乡公所。这是皖南事变后,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仗。

旌德的共产党员、农民自卫军、游击队员、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创的多个“第一”,成为安徽全省党的历史上的光辉印记。

梅家后人梅春平在讲述家族的红色历史。 人民网 宫礼摄

三、三代人拼死保护

1928年,梅大栋与梅大梁等被捕入狱,被判处死刑。12月初,梅大栋经营救越狱。梅大梁被当局杀害,年仅19岁。

当局查封了梅家,开墙破壁、挖地三尺,搜寻马克思银像。

“家人把马克思银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梅春平说,梅大栋的母亲宋坤荣平时受儿子耳濡目染,深知马克思银像的重要性。她先是将银像藏在孩子的棉破衣里,躲过了搜查。后来,又让梅大栋的妹妹梅竹娥、外甥女汪兰英用纸将银像包裹好,外面裹上几层破布,深埋在柴棚内的破瓦砾之下,上面又堆放破木板和稻草。反动势力几次抄家,都没有发现,这座银像才得以保存下来。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宋坤荣与女儿梅竹娥、儿媳朱少白、外孙女汪兰英、孙女梅淑华等5位坚强的女性,用生命守护银像的安全。宋坤荣说:“这个像太珍贵了,一定要藏好!”后来,保护银像的任务落在了梅大栋后代的身上。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宋坤荣才将银像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1962年,梅大栋的儿子梅本华将银像交给了旌德县。历经梅家三代人的守护,马克思银像终于重见光明。

2010年,安徽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组,鉴定马克思银像为国家一级文物。据当地党史专家介绍,时至今日在全国其他地方没有发现马克思银像,旌德这尊是全国唯一一尊。

在旌德龙川村,红色故事被书写在文化墙上,教育着一代代人。人民网 宫礼摄

四、红色土地永流芳

马克思银像,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广泛传播,见证了革命先烈为追求真理进行的顽强斗争,见证了当年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革命,也见证了今天江淮儿女为新时代建设所做出的奋斗。

梅春平说,梅大栋的后人,现在散落在全国多地,大多从事教育、医疗工作,平凡而幸福。

而在梅大栋的故乡龙川村,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据龙川村党支部负责同志介绍,该村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成立了6支特色队伍,即红色应急突击队伍、红色乡贤理事队伍、红色党员志愿队伍、红色便民服务队、红色文化表演队伍、红色经典读书队伍,激发年轻人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传承的热情。

村里每月开展一次红色读书会,邀请党史专家、老革命后代等,为村民及游客讲解发生在红色龙川的革命故事。还创新建立“新风堂”,打造富有特色的“一村一品”队伍,推介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群众血液,把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

据旌德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著名的红色村庄,龙川村重视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全体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带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党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乡村文化发展为魂魄,以乡村治理为手段,推动农村整体发展。

近年来,龙川村先后获得“省级美好示范乡村”“安徽省森林村庄”“宣城市党史教育基地”等称号。

在这片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上,希望正在春日里拔节生长。

(责编:吴西露、宫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