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五朵·安徽红

基因红丨安徽泾县:绿水青山 红色尽染

人民网记者 张磊

2021年04月19日08:55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春天的泾县,是翠绿的。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串联起一幅幅山水画卷,前一张还是万丈峡谷,后一张便是流水潺潺。一面翠绿中,时不时跃出的映山红,格外耀眼。

行走于泾县这片红土地,看不尽的绿水青山,听不完的红色故事:“铁军”峥嵘号角的回响、桃岭人“愚公移山”的豪迈、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誓言……一草一木,红色尽染。

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内景。人民网 李希蒙摄

叶挺桥

不知翻过了几座山,绕过了几道弯,当眼前豁然开朗时,同行人告诉记者,新四军军部旧址到了。

群山环绕,粉墙黛瓦,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群,新四军军部司令部、政治部、中共中央东南局、大会堂、修械所、战地服务团、教导总队、叶挺桥和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等10处旧址,真实再现新四军在泾县云岭期间战斗和生活的场景,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主管东南各省党组织工作的中共中央东南局也随军部迁入云岭丁家山村。泾县成为整个大江南北的革命中心,云岭也成为全国各地立志抗日的热血青年向往之所。

当你身临其境,方能真切感受到什么是“铁军”风范;重温那段历史,才能深刻明白,他们为什么而出发。

位于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人民网 李希蒙摄

“新四军英勇善战,抗击日寇,打出军威;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赢得人民的拥戴。新四军所到之处,老百姓张灯结彩,热烈欢迎。军爱民、民拥军,老百姓和新四军是一家人。”在纪念馆“叶挺桥”的模型前,讲解员深情地讲道。

位于云岭镇罗里村村口的“叶挺桥”,是军民一家亲的历史见证。这里原有一座群众用木板搭成的小桥,供行人过往,由于小桥十分简易,群众过往很不方便。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1939年4月,由叶挺军长提议并亲自设计,新四军建造了一座长8米宽2米的木质结构桥,叶挺在桥栏栅上亲笔书写“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大字。当地群众赞颂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称这座桥为“军民桥”。新中国成立后,复建成水泥桥,云岭人民出于对新四军的无限热爱,把这座桥改称为“叶挺桥”。

“在军部驻扎云岭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新四军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泾县县委史志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年,泾县青年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新四军。同时,在中共东南局的领导下,泾县地方党组织迅速恢复与发展,成立了中共泾县县委及15个中心党支部,并建立了广泛的群众抗日团体,如农抗会、妇抗会等。在1940年皖南两次反日军“扫荡”的战斗中,数千名农抗会会员扛着梭镖、土枪参加战斗。妇抗会会员为战士送水、送饭、护理伤员。群众自发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和武器弹药,配合新四军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皖南川藏线”桃岭“六道弯”。人民网 李希蒙摄

幸福路

时光荏苒,有些却从未改变。在泾县这片红土地上,红色基因扎根开花结果,新四军精神代代相传。

当下,“皖南川藏线”以其秀美的风光、惊险的山路而火爆,其中,最知名的一段莫过于泾县桃岭村的“六道弯”。慕名而来的自驾游团队,带火了桃岭村的旅游经济,临近公路的人家纷纷开起农家乐,深山里的村民也通过销售农副特产,端稳了“旅游饭”。

桃岭村“六道弯”的起点处,树立着一块石碑,上刻“幸福路”三个大字,这是当地人对这条路的亲切称呼。而它的由来,还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

桃岭村,位于泾县汀溪乡,山高海拔700米,属于泾县最偏远的崇山峻岭地带,那时山里没有一条公路,两座大山挡住了桃岭人的去路,一座叫“黄连岭”,一座叫“鸟雀岭”。桃岭人为了生活,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翻山越岭上了,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的:“桃岭苦呀桃岭难,两座大山把路拦。两年只睡一年床,一年要吃两年粮。”

这首民谣唱出的是山里人的无奈,也深深叩问着党员、干部的心。时任泾县县委书记的王乐平考察桃岭后,在县委会议上感慨:“同志们,解放20多年了,桃岭人还是被一条扁担压得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我们欠老区人民太多,只有修通公路才是他们的出路。”

潘新宝在“皖南川藏线”上开的农家乐。人民网 李希蒙摄

随后,一场“愚公移山”的战斗开始了。1972年,在当地党员、干部带领下,桃岭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全民参与、夜以继日,历时4年多时间(1972年10月24日-1976年12月24日)的苦战,这条6道大弯、135道小弯,总长20公里的盘山公路终于通车。从此,桃岭人摆脱了肩挑背扛的历史。

“天蒙蒙亮,打着火把就出门了,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看不见,才又打着火把回家。”当年参加修路的“青年突击队”成员潘新宝说。

“没有机械化设备,我们就靠肩挑背扛,碰到小石头抱着走,逐个传下山,遇到大石头就用麻绳拴起来,几十个人拉着往前走。”回忆当初,已是古稀之年的潘新宝感慨万千。

如今,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受益于“幸福路”,也干起了农家乐,过上了好日子。

在农家乐大厅里悬挂的几幅黑白照片,留存下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只见一群年轻人修路间歇,围坐在一名老同志周围,听他讲新四军在泾县的故事。每个人眼里都闪耀着激动的光。

入党积极分子马佰昌(左)。人民网 李希蒙摄

致富田

满头的银发,红润的脸颊,说起话来声音爽朗。今年77岁的马佰昌,是一位老村民组长,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我人老、心不老,还能干!入了党,为人民服务,就更有底气了。”马佰昌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去年疫情暴发,他每天坚持在村口值守;修桥打木桩,他也撸起裤腿下了水;全村环境整治,他二话不说,带头拆掉自家的院墙,让出道路……

“看着眼前的整洁村貌,过上如今的幸福生活,谁不说共产党好?谁不感党恩,跟党走?”马佰昌说到激动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泾县干群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兑现铮铮誓言。

马佰昌所在的泾县章渡村,2016年村集体收入仅1.5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15万元,成了全县第一。从昔日的贫困村到今天的领头雁,章渡村是如何做到的?村党总支书记董光龙认为:“遇到困难,党员、干部带头干,冲在前;干事创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是致胜的法宝。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章渡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动“党员创业带富”特色工程,建成蔬菜、桑蚕、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就业帮扶、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村低收入家庭就业增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398人均已如期稳定脱贫。

脱了贫还要谋振兴。章渡村“两委”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改革创新,继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结合地缘优势统筹规划,在火焰山、落星滩开发了6个鱼塘,带动周边16户脱贫户就业、104户脱贫户参与资产收益分红;与县城投公司签订协议,以资源入股参与收益分红90万元。同时,鼓励当地能人大户发展农家乐、垂钓中心、漂流等旅游业态,连同章渡老街、吊栋阁、千亩牡丹园等项目形成旅游观光带,实现旅游人次年年增长,2020年到村游客过万人次。

行走泾县,绿水青山间,映山红花开正浓。

(责编:吴西露、宫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