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当先!马鞍山获“全国标杆”
新年伊始,马鞍山成了“全国标杆”!
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联合主办的“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交流会于1月5日召开。其中的重头戏之一,是发布了2023年度“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国十大标杆案例,这是国内首次发布该项榜单。马鞍山市“深化改革赋能、推动提质增效”案例入选其中。
2018年,马鞍山市在安徽省率先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让经济发展不再唯“量”论成败,而是靠“质”论英雄。改革实施以来,马鞍山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由12.59万元提升至23.55万元,增长87.05%,位列安徽省第三名。
从“全省率先”到“全国标杆”,马鞍山市的“亩均论英雄”有何“秘笈”?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滨江城市,探寻这项改革为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亩均”如何论出“真英雄”?
2023年度“亩均论英雄” 全国十大改革标杆案例发布现场。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改革从何而来
马鞍山市缘钢而建、因钢而兴。作为一座资源型滨江工业城市,多年粗放型外延式扩张模式,导致资源要素瓶颈日益明显。
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仅靠现有资源,终将穷途末路,转型不可避免。
但改革方向在哪里?创新理念是什么?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带着这些疑问,马鞍山将目光聚焦到身边的“示范生”。
2018年,“亩均论英雄”的起源地——浙江省,正式出台了“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于是,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马鞍山对标“杭嘉湖”,在安徽地级市中率先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
俯瞰位于马鞍山花山区的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在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中连续4年获得A级评价。花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往“亩均”是农业方面的术语,而今,“亩均”的概念被延伸至GDP、工业增加值、污染等指标。
作为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亩均论英雄”对地方和企业的考核,已不再是简单地以GDP规模论英雄,而是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简单说,以前是规模为王,现在是单位产出为王。”马鞍山市经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赵文翔总结道。
在他看来,从“总量论英雄”到“亩均论英雄”,一词之差,折射出的马鞍山经济发展理念的蝶变——以“亩均论英雄”,弱化的是速度,强化的是质量,本质是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导向。
如何用好“指挥棒”
当下的马鞍山,以质量效益为标准的亩均标尺,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指挥棒”。什么样的“笼”得腾、该换什么样的“鸟”,用亩均效益说话。
在2022年度,马鞍山累计对3193户工业企业开展亩均效益评价,评出A类企业628户、B类企业1468户、C类企业953户、D类企业144户。
然后,马鞍山对A、B类的“优等生”,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享受“VIP”待遇,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对于D类的低效用地企业,则面临着能源价格及排污处理费用上涨,用水、用电受到制约。
但在实践中,行业不同,亩均效益亦有不同。比如,一些传统产业与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在用地、用能和效益上,始终有着天然的差别。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中联重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 。丁刘彬摄
那么,如何用好“指挥棒”,论出“真英雄”?马鞍山的办法是,在不断探索中优化细则。
2021年,马鞍山出台评价办法2.0版,新增提升期、免评企业两类特殊情况,扶持特殊企业发展;
2022年,出台评价办法3.0版,新增能耗加分项,引导企业注重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出台评价办法4.0版,进一步明确了评价范围,科学设置了评价指标权重,规范和完善了评价细节。
从1.0到4.0,马鞍山在一次次升级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完善、深化、拓展和提高,打出了一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组合拳”。
在评价范围上,实现由规上工业企业向规下工业企业全覆盖;指标体系上,实现由单位资源要素指标向创新要素指标拓展;结果运用上,实现由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向全域联动改革推广深化。
倒逼效果怎么样
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施工人员奋战正酣。今年元旦假期,蓝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马鞍山经开区“腾”出的110亩土地上,火力全开,全力建设新能源汽车高精密传动齿轮生产制造二期项目。
蓝黛科技是马鞍山“腾笼换鸟”的缩影。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加快了马鞍山市各县区“腾笼换鸟”的步伐。
在马鞍山经开区,2023年以来,园区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075亩,完成低效用地处置1743亩,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腾出了宝贵空间。
2023年12月22日,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正奇光能20GW高效电池片项目(一期)在马鞍山经开区正式投产。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亩地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土地上‘种植’什么。”马鞍山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陶猛说,园区建立了以“亩均效益”为依据的项目准入标准,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D类企业“亮红牌”。
那么,D类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腾笼换鸟法、机器换人法、空间换地法……马鞍山在企业层面推出“提高亩均效益十二法”,为排名靠后的企业画出了“逆袭”的路线图。
在陶猛看来,这正是“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意义:倒逼企业和地方实施“腾笼换鸟”、厂房“上天入地”、技改“见缝插针”。
在马鞍山经开区的颐海(马鞍山)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用两年时间就让亩均税收达到462万元,增长近5倍。
在马鞍山统力回转支承有限公司,通过持续创新升级,传统制造企业稳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亩均税收95.1万元,同比增长43.2%……
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蓝黛科技新能源汽车高精密传动齿轮生产制造项目。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进入“亩均论英雄”时代,越来越多的马鞍山企业向科技要效益。创新,正成为提升亩产效益的根本动力,也让马鞍山高质量发展的“舞步”越来越“轻灵”。
据统计,实施亩均效益评价以来,马鞍山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由12.59万元提升至23.55万元,增长87.05%。同时,亩均税收增长超50%的企业有1100户、增长超100%的企业达657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