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你所不知的滁州

人民网记者 李阔 周坤
2023年12月19日15:2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提起安徽滁州,你会想起什么?

是名扬天下的琅琊山、醉翁亭,还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亦或是安徽“第三城”、“世界光伏之都”、全国文明城市……

作为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近年来滁州发展强势,亮点纷呈。

但在这片皖东大地上,还有很多不为众人所知的闪光点。

俯瞰琅琊山一景。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俯瞰琅琊山一景。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你或许不知的是,全国首个“幸福湖”——明湖就坐落在滁州,而距离小岗村不远,滁州还有另一个改革村、亿元村。

你或许不知的是,驱动滁州城市梦想的背后,“一粒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深埋地下600多年的明中都,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守护古遗址 亮出新名片

滁州,襟江带淮,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蕴育了丰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人们都知道这里诞生了明太祖朱元璋,但很少人注意到,朱元璋曾在这里建过一座气势恢宏但又“未完成”的宫殿。

俯瞰明中都考古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俯瞰明中都考古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行至滁州市凤阳城西北隅,一截残存的城墙和城门展现在眼前。这里就是,明中都遗址。

600多年前,明中都还是明初首个按京师规制营建的都城,朱元璋以高规格、高标准打造它,却在六年后基本完工之际突然决定罢建。

直到2022年,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个湮没于历史长河达600多年之久的明代都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经过多年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完整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区正殿的建筑布局,其总体呈现‘工’字形,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填补了明清都城宫殿考古空白。”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如亮说。

通俗点说,明中都宫城是1.0版、明南京城是2.0版,那么北京故宫就是3.0版。

有了与北京故宫的奇妙连结,也吸引了一批考古历史爱好者前去凤阳寻找北京故宫的“前世”。今天的明中都遗址,已成为滁州文旅的新地标。

作为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滁州除了明中都遗址,还有醉翁亭、清流关、吴敬梓故居等众多文物资源,它们如同一颗颗“珍珠”散布全市。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滁州市打造了近500公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将沿线各类景点、产业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形成了高品质的文旅“景点群”。

在这条风景道上,有千亩池杉、万鸟齐聚的池杉湖湿地公园,有“华东呼伦贝尔”黄寨草场,有华东少见的“丹霞地貌”红石峡,有“皖东西双版纳”之称的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季之景各异,色彩斑斓,可满足游客的不同“胃口”。

治理一片湖 幸福一座城

在滁州,“一山”琅琊山、“一亭”醉翁亭闻名天下。最近,她又有了一个新标签:全国首个“幸福湖”。

今年11月,滁州市的明湖,经过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成效复核评估,成为全国首个“幸福湖”。

如今的明湖成为众多候鸟栖息地。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的明湖成为众多候鸟栖息地。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曾经的明湖,地处龙兴河末端的低洼地,“十年九涝”是百姓最深刻的印象。为了打造让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2015年9月,滁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高标准、高质量规划设计,建设明湖湿地公园,成为滁州绿色发展“一号工程”。

滁州市依托原有地形新建1号闸、2号闸,综合整理原有地形地貌,搬迁原湖区居民,使水能蓄得住、泄得出。接着在上游取直龙兴河河道,连通周边水系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建设,使明湖水活起来、美起来、亮起来。

然而,要实现“美丽明湖”向“幸福明湖”的升级,仅靠环境整治,还远远不够。在整合了区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管护资源后,如今的明湖,正在从“安全”“生态”“美丽”“富民”向“幸福”汇流。

华丽变身后的明湖,波光粼粼,碧水静流,随处可见过冬的候鸟追逐嬉戏,让人不禁感慨:幸福在哪里?幸“湖”在这里!

滁州人的“绿色”福利,还不止于此。

今年12月初,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作协议》,两省在长江干流和滁河流域正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其实,早在2018年底,皖苏两省政府已签订一份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两省建立长江流域滁河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时隔5年,再次签署的合作协议上,长江干流也被写入其中。

这意味着,除了长江支流滁河陈浅断面水质情况,长江干流乌江(左岸)和三兴村(右岸)断面的水质情况同样作为考核依据。

在滁州市水利局河长办主任杨帆看来,随着一系列协议落实,机制生效,滁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点出发,由线延伸,全面推进,让“绿色福利”越来越看得见、摸得着。

种好“一棵树” 长出“亿元村”

提到中国农村改革,滁州市小岗村总是绕不开的地方。

多年来,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滁州市始终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距离小岗村90多公里外的滁州市来安县林桥村,尤为明显。

俯瞰被各式各样苗木包围的林桥村。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俯瞰被各式各样苗木包围的林桥村。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过去,林桥村有个出了名的“老三看”:一看林桥断头路,二看林桥破草屋,三看林桥断炊户。

穷则思变,变则通。“地处丘陵,没有条件种水稻、搞养殖,那就扬长避短,发展苗木。”林桥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满田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缺地少粮的林桥村锐意改革,变通发展思路,确立了“以苗木促进发展,以苗木走向富裕”的发展路径,牵头成立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村“两委”干部带头入社,充当合作社政策“宣传员”,先后动员360户苗木种植“散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林桥村苗木种植面积逐步发展到1.2万亩,占到全村面积的90%。该村苗木销售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年销售额达1.6亿元,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在实现“亿元村”后,林桥村跳出舒适圈,继续改革转型,让农业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做大做强。

因毗邻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林桥村正在探索“苗木+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依靠苗木产业搞起乡村游,吃上‘生态饭’,让林桥村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杨满田信心满满。

握紧“一粒砂” 点亮一道“光”

最近几年,在坐稳安徽“第三城”,跻身全国百强市之后,滁州人毫不避讳地谈论着城市新梦想: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滁州的梦想,源自于“一粒砂”。

鲜为人知的是,作为“石英之乡”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以原料纯度高、产量大闻名全国,丰富的石英砂资源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

在凤阳县大庙镇,正在开采的石英矿山。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在凤阳县大庙镇,正在开采的石英矿山。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除了储量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好。作为光伏玻璃的重要原料,石英砂中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制作出来的光伏玻璃越好。

“在滁州,这里石英砂中二氧化硅含量达99%以上,储量、品位和综合利用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华东地区玻璃产业用石英原料70%以上源自这里。”凤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矿产管理股朱文厚告诉记者。

有庞大的石英砂“家底”,滁州人有了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底气和实力,构建起石英砂开采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储能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

时已至、势已成,滁州又开始抢滩另外两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

在大力引进电池行业头部企业的同时,滁州还积极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延链、补链,引进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电池装备等企业46家,产业链涵盖锂电池上中游。今年以来,已有20多个新能源电池项目在滁开工,完成投资125亿元。

滁州还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下好安徽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一盘棋”。今年以来,全市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项目在建89个,总投资超千亿元。

眼下,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已成为滁州市重点打造培育的产业链。一处处工地机器轰鸣,一个个项目加速推进,一条条生产线建成投用,推动着滁州争当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

滁河河畔,现代化新滁州渐露芳华;琅琊山下,“环滁皆产业”战鼓正酣。如今的滁州借“东”风,向“新”攀,向着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冲刺,必将谱写出高质量发展更辉煌的新篇章。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