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永远绽放的淮畔蓼花

追记霍邱县城关镇政协工委主任、党政办主任沙从涛

2022年11月09日11:1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2022年9月26日晨7时许,秋寒露重。霍邱县城关镇办公楼里突然传出紧急呼救声,几名工作人员闻讯赶到二楼,看见城关镇党政办主任沙从涛倒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门口。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沙从涛将5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缅怀。

“他经常天不亮就走,一整天不沾家,忙到深更半夜才回家,没想到这次他永远回不来了!”妻子段红失声痛哭。她的这段话还原了沙从涛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积劳成疾的轨迹。

作为党员干部,沙从涛长期从事基层工作,再苦再累,毫无怨言。30多年来,他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一直用最细微的工作行动,努力践行着党的宗旨、为民的初心。

沙从涛的一生短暂而又平凡,就像淮河岸边的蓼花一样,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质朴却艳丽。

守初心,党叫干啥就干啥

沙从涛,1988年参加工作,历任霍邱县陈埠职高教师,众兴集乡科技副乡长,众兴集镇科技副镇长,城关镇城郊街道主任,城关镇东湖社区、西坛社区主任、支部书记,城关镇政协工委主任、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一级主任科员。

几十年来,除了两年教师经历外,他一直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最基层的工作,没有担任过多大的“官”,服务群众的一线就是他的阵地。前些年,有朋友提醒他,要向领导争取一下政治待遇,可他却一脸坦然:“还有那么多同学在家务农、在外打工呢,党把我培养成基层干部已经很知足了!”他在镇班子成员会上曾说过这样的话:“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公心为上,去私利少虚荣,党叫干啥就干啥”。

他不是光靠嘴说,而是实实在在地去干。西坛社区10个居民组1115户,5530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差,居民年龄偏大,遗留问题多,工作难做,没有人愿意去干。2008年9月,组织上把这副重担压在了沙从涛的肩上——担任西坛社区支部书记。他二话不说,走马上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从难处急处下手,逐户摸排情况,特别对100多户特困户、低保户和五保老人,都做到心中有数,借助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曾担任乡镇副乡镇长的他,调入城关镇那会儿还不是党委委员,一下子让他去社区工作,在别人眼里那是“降级”使用,但他毫不计较,不仅毫无条件地接受,而且都干得很出色。

在西坛社区,除从最急最难处下手外,抓班子、强党建搞好自身建设则是他干就干好的另一个抓手。

西坛社区“两委”干部和居民小组长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沙从涛有意识地培养年青后备力量,对“两委”干部和居民小组长加强培训,还经常找来小黑板,手把手教居民小组长做表、下通知。经过指导培训,西坛社区的10位居民组长,小到报表、下通知,大到落实各项政策,了解民情,个个身手不凡。

“沙主任在工作中十分关心培养我们,没有他培养也没有我的今天!”西坛社区的殷红动情地回忆,“开始上班时什么都不懂,压力大、待遇低,想辞职,他发现后做我思想工作,还鼓励指导我练习公文写作。”在沙主任的鼓励培养下,殷红从居民小组长干起,进步很快,入了党,进了“两委”班子,成为社区工作的“顶梁柱”,获得了省三八红旗手多项荣誉。

就这样,社区的班子很快强了起来,仅三年时间,西坛社区由过去老大难社区一跃成为全镇先进,党建工作获得镇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获先进奖,社区办公条件也大大改善,为民服务功能大大提升,居民满意度逐年提高。

在从事社区工作近十年间,沙从涛培养出入党积极分子和中共党员30多名,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何止是社区工作,作为镇里的党委委员,他总是挑最重的担子、最难干的活——脱贫攻坚、防汛救灾、疫情防控个个扛在肩上,样样出色完成。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沙从涛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居民眼里他是好党员、好干部,同事眼里他是好班长、好搭档、好助手,永远扮演着“我是党的一块砖”角色。

守初心,使命在肩勇担当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贯穿沙从涛工作的主线就是为群众办实事、敢担当。

在街道和社区工作的十几年里,沙从涛一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2004年9月,沙从涛任东湖社区任主任、支部书记时,了解到农机二厂居民组境内尽然没有公共厕所,几百人共用一个临时茅坑,臭气熏天,一遇阴雨天污水横流,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居民怨声载道。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多方奔走争取支持,很快兴建了一所规范化的公厕,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像这样的公厕,他在社区工作的任上建了几处,赢得居民交口称赞。

“我们面对的都是群众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事情尽管很复杂,但绝不能绕着走!”沙从涛正是凭着这种担当一路前行的。

城北村89岁高龄的脱贫户甘承露因待遇问题得不到落实,一直上访,由于老人年龄大工作难做,一般人不愿接手。2010年,驻点城北村后,沙从涛主动登门与老人谈心,了解情况,尽其所能地帮助老人解决问题,还利用节假日带着礼品上门慰问老人,用真情感动了老人。当得知沙从涛离世的消息后,老人坚决让儿子开车从合肥把他送回霍邱老家见沙从涛最后一面,“俺要送送沙主任最后一程……”

在一路前行的担当中,沙从涛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西坛社区顺河居民组一处居民点位于沿岗河边的“小岛”上,2020年8月连日暴雨,河水迅速上涨,“小岛”居民面临威胁。于是,沙从涛身披雨衣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挨家逐户动员,把“小岛”上的几十位居民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转移中,年近八十的吴奶奶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哪知当天半夜,洪水来势汹汹。早有预料并提前守候的沙从涛及时将老人从洪水中抢了出来,他的临危不乱救了吴奶奶一命。

2022年4月份,全县实行静态管理,作为党政办主任的沙从涛负责筹备防控物资,并要一一分配到各个卡点和核酸采样点。全镇38个采样点,他仅用一天时间,就把帐篷、一米线、警戒线和标牌等全部落实到位,为全镇11万多人顺利采样付出了艰辛。哪里最困难,哪里最艰苦,他的身影就出现在那里,哪怕眼睛熬得红了,嘴上起了燎疱。刚刚退休的镇干屠新民深有感触地说:“沙主任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没看过他有双休日、节假日。”

守初心,永保信念不变色

根植于人民群众,炼就了沙从涛忠诚于党、立命为民的不变信念。

东湖社区牌坊组残疾人老穆,老伴患精神病,还有一个患病的孩子,沙从涛把这家人当作亲戚,经常上门了解情况,逢年过节都上门看望慰问。调离东湖社区后,还一直关心这户生活情况,不时掏钱给予救济。东湖社区师范组朱元芳和丁红都是困难户,前者丈夫离世,全家5口人挤在2间危房里,后者父母都患癌症,也居住危房。沙从涛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看望慰问,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危房改造、办理低保,直到他们住房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西顺组77岁的王祥家中5口人,挤在2间土墙草顶的危房里,仅靠在集市上贩点蔬菜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沙从涛来到西坛社区不久,就很快为他申报兴建了2间40多平方米的新房,又帮其办了低保,同时鼓励王祥自力更生。在沙从涛的帮助下,王祥一家人现在的生活逐步变得好了起来。“沙主任对俺们做的好事,一天也说不完!”王祥至今感慨道。

一枝一叶总关情。沙从涛经常对同事们说,这些特殊群体,无依无靠,如果做社区工作的人不把他们放在心上,谁还能把他们放在心上?就这样,党的政策通过他被一个个及时送到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沙从涛为群众办好事的故事有许许多多,虽然他没说过豪言壮语,也没有特别亮眼的“政绩”,但正是这些个小故事彰显了他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群众解愁的信念与情怀。

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里,还必须有拒腐防变的定力,沙从涛也做到了。“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是人们对沙从涛的一致评价。

在外人眼里,党政办主任是全镇的大管家,手里握有一定权利,但在他离世时,人们发现他脚上穿的依然是一直舍不得扔掉的早已褪色的旧布鞋——那是妻子3天前上街刚为他修补过的。

“沙主任从来没有接受过俺一次吃请。”残疾人杨玉磊开了个电脑维修店,从2010年开始负责城关镇机关电脑维修,每次报销发票,只要合理,沙主任从不刁难。杨玉磊回忆:“有一次,他岳父家装个监控,我觉得也不值钱,就不打算收钱了,没想到沙主任爱人几次撵到店里,硬是把500元钱给了,这事俺一辈子都忘不了!”

今年6月,城南片区拆迁,沙从涛的一位亲戚也是拆迁户。开始,工作人员上门宣传,该户就是不愿拆,要多补30万元才行。他知道后多次登门,告诉他不要搞特殊,多补一分都不行!该户虽然最终被拆迁,但沙从涛还是把这位亲戚得罪了。

“沙主任对自己要求很严,在东湖社区工作时从来没有安排过工作餐、租过公车。当时东湖社区刚成立,每年只有1万元办公经费,就是在这样财务困难情况下,他离开前帐面上还留下5万多元的节余款。

“沙主任在财务上是出了名的‘老抠’,财务管理很严,特别是在办公开支上抠得让我们搞财务的都感到紧,哪怕是领办公用纸,都要当面点数,精确到张,绝不允许浪费!”同事这样回忆他。

守初心,倾其一生讲奉献

与其他人一样,沙从涛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普通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女儿。对于家人,因为太忙,他总怀有深深的愧疚之情。

妻子段红含泪说,沙从涛父母都年逾八旬,病体缠身,四个子女,只有沙从涛离他们最近,其余均在外地。沙从涛因工作太忙,照顾父母的重任大多落在段红身上。

“本来打算国庆假期等女儿回来后,一家三口带父母到合肥看病,可由于他太忙没有去成。“沙从涛离世的消息还没敢让他父母知道,今天老两口自己租车去了合肥看病”,说到这里妻子段红早已哽咽。

打记忆时起,在女儿沙文景眼里,爸爸一直都很忙。沙文景大学毕业后考到厦门工作已近四年,“爸爸每次打电话都说要到厦门看我,但每次说话都不算”,说到这沙文景已泣不成声……

天不亮就起床,连饭也顾不上吃,深更半夜才回家,有时下半夜还被手机响铃叫醒,这是沙从涛的生活常态。一个“忙”字,让沙从涛欠亲人们的太多太多,但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群众。

沙从涛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他用实际行动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无字的丰碑。

蓼花虽小虽普通,但它却偏偏开出了牡丹的倾城艳丽!(祁涛 王兴远)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