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鸠江区:村里有“两长” 事事有人忙
俯瞰鸠江区沈巷镇螺百社区庙于村民组。人民网 王锐摄
“为缓解旱情,引裕溪河水灌溉农田,我们挖了7公里长的沟渠,老百姓一句怨言都没有,一分补偿都不要,让村里头7000多亩庄稼喝上水止了渴。”说起前阵子的扒沟引水,芜湖市鸠江区汤沟镇前进村党总支书记张秀龙,话里话外都是感激。
说到底,这都是村“两长”们的功劳。那么,啥是“两长”?
“两长”是指“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他们是村“两委”的“得力干将”、是干群关系的“坚实桥梁”、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群众百姓信得过的依靠……
走访了鸠江区不同乡镇,村民们对“两长”的理解,各有各的不同。他们当中,有的是农村致富能手,有的是大中专毕业生,有的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也有的是退伍军人和退休村干部,但大家伙都为这“两长”竖起大拇指,“是个顶个的好!”
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最后一米”,芜湖市鸠江区于今年年初顺利完成“两长”选配工作,共改选出“两长”1595人,其中,党小组长551人,村民小组长1546人,交叉任职502人。
生活困难找“两长”,“两长”为你来帮忙;基层治理抓“两长”,“两长”为你展形象;重大事项有“两长”,“两长”为你献良方;乡村建设又“两长”,“两长”为你树榜样……
在鸠江区沈巷镇螺百社区庙于村民组,这几句对仗工整且平仄押韵的顺口溜,家喻户晓,不单单是因为好记,更重要的是村民身在其中,感触颇深。
今年整60岁的于昌宝,曾在呼郎村委会任职,对社区工作有经验、有想法,也有情结。今年年初,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经组织推荐被选任为村“两长”。
对于新冠的头衔,于昌宝更多的是清楚重担在肩,要对得起乡里乡亲调侃地喊他一声“村长”。他说:“在过去行政村的基础上,合并之后的社区面积变大了、人口变多了,但村干部没有增加,‘两长’的加入,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够的问题,既能拉近干群距离,也能增进干群感情。”
平日里,不论是防汛抗旱、疫情防控,还是秸秆禁烧、政策宣传,于昌宝总能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虽然事情多一些、压力大一些,但要把压力变成动力,好好把老百姓团结在一起,让干部说好,让群众点赞。”于昌宝如是说。
在螺百社区党委书记张琼看来,基层治理有了“两长”的参与,对村干部来说,迎来了“压力减半、效果加倍”的新局面,更重要的是,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更高效、衔接起来更顺畅。
为确保“两长”专业性和责任感,在选优配强的基础上,鸠江区灵活开展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两长”综合素质。同时把力量向基层下沉、向网格延伸,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在汤沟镇前进村,因为“两长”的出现,让张秀龙感触最深的,就是工作开展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前进村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共计人口5600多人,平均下来,每名村干部要服务800人左右,压力不言而喻。去年换届之后,23名“两长”参与村级治理,大大减轻了村“两委”的工作压力。
“过去在村里当会计,算是组织上挂了号的。这不,大家信得过,被推荐为村‘两长’,咱可不能辜负了大家。”身为“两长”的谈大江打趣道,开沟引水,是挖机开到哪里,百姓就支持到哪里,没有一人上前阻拦,无一户因庄稼受损提出异议。
为啥工作进展如此顺利?张秀龙的一番话给出了答案,“动工之前,村‘两长’已经挨家挨户上门与沿线村民沟通、协调,都是家门口的事,说起话来,也更有说服力。他们有热心、有威望,又知根知底,哪家添丁进口了,哪家来个外地亲戚了,‘两长’们是门清。”
在鸠江区,庙于村和前进村的“两长制”,只是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一个缩影。
“两长”从群众中来,最能感知群众的冷暖;“两长”到群众中去,最能化解群众的诉求,一来一去,发挥的是乡村治理中“毛细血管”的作用。
小“两长”,撬动基层治理大提升。在鸠江区委组织部部长孙安平看来,因为“两长”,织牢织密了基层治理网格,用巧劲办巧事,过去没人干、不愿干,现在争着干、干得好,服务直达到户,实现了工作的上下贯通和上下联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