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安徽封面(第十二期)
安庆:“厚重文气”迭变成“发展底气”
安庆,八百里皖江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气,是她数百年沉淀的迷人气质。
今天的安庆,文气厚积薄发,化为最宝贵的财富,成为安庆发展的底气。
俯瞰安庆城区一角。安庆市委网信办供图
崇文重教的安庆
一面遥望着江水的滚滚东逝,一面凝视着古城安庆的流金岁月。
振风塔,如同一位长者,在江畔端坐了四百余年。
《怀宁县志》载:皖郡诸山雄峙西北,东南滨江,地甚平衍。形家言须镇之以浮屠,青龙昂首为人文蔚起之兆。
振风塔,因此而建。
安庆振风塔。安庆市委网信办供图
穿透四百多年的历史烟云,振风塔见证了安庆昌盛的文风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从这片土地出发,桐城文派声名鹊起,雄踞文坛两百余年,“天下文章无不出于桐城”传为美谈。
从这片土地出发,四大徽班辗转进京,称雄于京华剧台,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序幕。
从这片土地出发,黄梅戏曲唱响神州大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争相传唱。
从这片土地出发,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京剧鼻祖程长庚,佛学大师赵朴初,章回体小说大师张恨水,新文化运动思想领袖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美学大师朱光潜……走上历史的舞台,闪耀历史的夜空。
安庆,因而赢得了“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的美誉。
黄梅戏剧照。安庆市委网信办供图
人文厚重的安庆,与崇文重教的传统息息相关。
位于安庆潜山市大山里的逆水村虽仅有3000多人,但从这里走出的大学生有340人,博士硕士超过60人,外界惊呼为“博士村”。
村里的老支书说:“只有读书考学,才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村干部说:“我们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村民说:“我们不比吃穿住行,就比谁家孩子学习好。”
寥寥数语,道尽了逆水村崇文尚学的秘诀。
逆水村是安庆地区崇文重教的侧影。
百里,太湖县西北边陲小镇,走出本科以上大学生2400人;漆岭,望江县一个普通的山村,走出大学生300多人;桐城中学,一所县级中学,竟孕育了两院院士9人!
“穷莫丢书,富莫丢猪。”一句安庆民间的谚语,是安庆人遵行一生的朴素哲理,刻入安庆人的成长基因中。
《桐城县志》曾载:子弟无贫富,悉教之读,通衢曲卷,夜半书声不绝。
学风之盛,可窥一斑。
暗藏“宝藏”的安庆
教育最大的成果是人的塑造。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安庆历来尊师重道、崇文尚学,基础教育长期走在全省前列。”安庆市教育体育局局长胡海生介绍,桐城派对安庆教育影响深远,安庆人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近代以来,一代代安庆人通过教育赶上了时代的洪流。
安庆市教育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累计考取110万人,其中本科生达53万之多。
他们如今散布于五湖四海,活跃于政界、学界、商界。他们中,有的纵横捭阖,激扬文字;有的孜孜求索,国士无双;有的驰骋商海,独领风骚……
桐城六尺巷。安庆市委网信办供图
据安庆市委组织部不完全统计,在企业界,安庆籍企业家有4万多名,其中,中大型企业高管3300多名。在学界,安庆籍教授2500人,两院院士30多人,在各个专业熠熠生辉。
“这些人都是安庆发展的宝贵财富。”一直在招商战线工作的安庆市招商中心副主任刘林把安庆在外的人才比喻为“安庆的宝藏”。
长期与安庆宝藏们打交道,刘林对他们有了更深入了解,“他们层级高,掌握着丰富的人脉、产业、资金等资源。”刘林说,他们家乡情结浓厚,从背井离乡外出求学到在外摸爬滚打数十年,对家乡的情感始终未减半分。
“潜山是我的家乡,不管走到哪里,我始终无法割舍对潜山的深厚情感。”前不久,在外闯荡多年的“世界铜王”王文银回乡时的深情告白,吐露了无数在外安庆之子的共同心声。
安庆北部新城。安庆市委网信办供图
一位远在深圳的安庆籍企业家曾告诉刘林,过去回乡是“近乡情怯”,而现在看到安庆发展的势头,变成了“近乡情切”。
一字之变,折射了时代的变迁,映照了家乡的沧桑巨变。
“归来吧!宝藏们!”安庆发出了时代的召唤。
“我们通过广泛征集,建立了安庆在外人才数据库,目前入库的人才有27万之多。”安庆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叶超介绍,每一位人才的信息根据出生地、工作地、学历、从事行业等30余项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绘制了“人才地图”,实现了人才的精准画像,为“双招双引”提供信息支撑。
“根据人才大数据的精准画像,我们再对照安庆的产业发展需要,按图索骥,精准招商,事半功倍。”叶超说。
“金凤还巢”的安庆
人是发展的最根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抢人大战”烽烟四起,各个地方使出浑身解数。
人才资源,安庆得天独厚。在“双招双引”的战场上,安庆把目光落在了老乡身上。
故乡盼望着老乡,故乡呼唤着游子。
看到在外人才库里的20多万人才信息,安庆市委书记张祥安曾感慨:如果这二三十万人中回来两千个就了不得了!
为此,安庆提出“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发展路径,明确“双招双引”战略举措。
——在情感上,用乡情呼唤游子,“唱黄梅、兴安庆”圆桌会议、院士专家恳谈会、“宜咖吧”企业沙龙、聘请“城市发展顾问”……一系列活动,风生水起,凝心聚力。
——在平台上,搭好园区的平台、创新的平台、资本的平台、开放的平台,解决老乡回来干什么,到哪去干的问题。
——在政策上,外地能给的政策,即便老乡不开口,安庆同样给,用真金白银消除老乡回来投资的各种顾虑。
——在服务保障上,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慧儒铜箔项目签约40天即开工;国轩新能源项目“签约即开工、半年即交付”……安庆速度令人刮目相看。
——在营商环境上,每两个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市县两级设立企业服务中心,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包保企业项目制度,推行招商项目落地全程代办机制,让问题能第一时间解决。
如今,越来越多老乡带着“真金白银”回乡投资兴业,“金凤还巢”成为安庆发展的别样风景。
“世界铜王”王文银回来了,带来了100亿元的正威潜阳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回来了,带来了11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项目;国轩高科的李缜也回来了,带着70亿元的国轩新能源项目。
去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外安庆老乡回家投资了121个项目,总投资658亿元。
“回安庆,对了!”越来越成为老乡的共识。
“曾经厚重的文气,今天已经转化为发展的底气了!”一位安庆市领导感慨。
是的!这份底气来自厚重人文的积淀,来自昌盛文风的传承,更来自成千上万安庆之子的拼搏!
滔滔江水,不舍昼夜。
矗立江边的振风塔,曾经目睹安庆文风之振兴。今天,古老的振风塔必将见证安庆重振雄风、重塑辉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