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系列报道之二:
安徽滁州:不负绿水青山 发展再添动能
2022年初,安徽公布的上一年度16市GDP排名中,滁州市以3362.1亿元的经济总量,坐稳安徽“第三城”。“十四五”开局,滁州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交出一份绿色发展的优质答卷。2021年以来滁州市多项指标创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佳,今年截至6月15日,PM2.5平均浓度39.8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
生态修复,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滁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环境“秀”起来的同时,让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
滁州市区依着琅琊山,傍着西涧湖。人民网 王锐摄
昔日滁城大水缸,如今城市充电宝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公元781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为官期间,韦应物时常独步郊外,一日走至城西,被西涧湖清幽春景吸引,写下代表作《滁州西涧》。
对滁州而言,西涧湖不仅仅是城市名片,更是事关城市用水安全的“大水缸”。
西涧湖又名城西水库,根据早年规划,西涧湖水源地区域内,曾长期有居民和企业在此生活生产。2017年以前,西涧湖水源地附近散落着多家养殖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流进了西涧湖。
房屋拆除后的西涧湖核心区。人民网 王锐摄
“水库一级保护区都在正常水位以下,不涉及企业和居民。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有居民长期居住,成为近年西涧湖保护的难点。”西涧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宝俊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二级保护区内最多时有居民多达8900人,再加上少数散乱污企业的存在,给西涧湖水源地保护带来难度。
滁州市地势西高东低,西涧湖水质直接关系到整座城市居民的用水质量。2021年以来,滁州市对保护区内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状况进行摸排,针对区域内集体和国有土地交错情况,开展西涧湖环境保护房屋征迁行动,成立15个专门征收工作组,鼓励核心保护区域内的居民进行搬迁,先后完成1976户房屋征收,并在今年3月底完成核心区内房屋拆除。
针对少数无法搬迁的居民,滁州市和琅琊区两级累计投入7900万元,在水库二级保护区和部分准保护区建立起居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未来保护区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将汇入滁淮高速管网,经污水厂处理后再进行排放,目前工程已经竣工。经过保护改造,2021年以来,西涧湖水质稳定达标,在2022年上半年,西涧湖水质已实现优于国考断面III考核标准。
航拍西涧湖,又名城西水库。人民网 王锐摄
经过治理的西涧湖,已成为亭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净化后的“大水缸”还摇身一变,化身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的大型“充电宝”。
在西涧湖紧邻的琅琊山脉上,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正平稳运行,这座电站枢纽由上水库、下水库、水道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和地面开关站等五部分组成,西涧湖就是其中的下水库。项目负责人白会峰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安徽省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抽水蓄能电站共有四座,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就是其中之一。电力系统电力富余时,电站利用电能将抽水到高处储存;在电力不足时再放水,西涧湖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是在西涧湖上给滁州市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充电宝”。
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以清洁、环保、生态的方式承担滁州电网的各项保障任务。截至2022年5月底,电站累计发电启动20647次,抽水启动15159次,累计发电97.94亿千瓦时,抽水121亿千瓦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贡献了滁州力量。
泛舟池杉湖。人民网 王锐摄
治城先治水,水净城景新
经过多年攻坚,滁州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滁州市在空气质量、空气优良天数、PM2.5、PM10等多领域均完成达标,改善幅度位列全省前列。
河道干净,空气清新,城市更靓丽,这是不少滁州市民的共同感受。
在滁州市来安县,县城三里河公园已经成为周围居民茶余饭后散步的不二去处,“以前是谁住得离河近,谁就遭罪;现在是谁住得离河近,谁就惬意!”居民陈大爷笑着说。
来安县城水系发达,来安河穿城而过,担负着城区及周边工农业用水、泄洪排涝等重要功能。2016年以前,由于城区内水系自净能力不足,再加上排水体系大多为雨污合流制,管网为明沟、暗渠与暗管相结合,淤积,渗漏、溢流情况较严重,造成河道出现异味,引起周边群众不满。
为了解决城区内水污染问题,近年来,来安县实施内城河水系综合整治,做到水清、岸绿、景美,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问题。通过在二里河、三里河、杨庙干渠等河道建设8座补水及活水循环泵站,6座溢流堰和活水循环管道,保证河道水位及水体流动性。同时结合曝气、复氧等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达到水源补给、生态修复、水质净化、促进循环的河道治理效果。
来安县副县长余成峰介绍,“治城先治水,首要是活水”,为了维持河道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并保证河道的景观效果,需要在旱季时对现状河道加以补水,同时依靠“造流”,即将河道下游水体提升至水系上游,形成水体循环,提高水体流动性及复氧能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既能满足河道生态的要求,又能提升河道水质及水景观效果。
池杉湖中鸟类嬉戏。吕华摄
环境绿起来,居民富起来
在滁州市的最东部,安徽省与江苏省交界处,藏有一片华东地区最大的池杉林——池杉湖湿地公园。池杉湖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近6000亩,公园内有池杉5万多棵,形成了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
早年间,池杉湖湿地是长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积水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滁州市来安县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水涝严重的低洼浅滩,成功营建起池杉林,这也是池杉湖湿地公园的雏形。此后数十年间,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长期浸没,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树、树下有鱼、树上有鸟的“水上森林”。
鸟类天堂——池杉湖。人民网 王锐摄
据来安县雷官镇党委书记朱晓军介绍,自2005年起,当地政府全面对池杉湖周边区域实施退渔退耕还湿,并邀请专家团队等进行科学指导,进行了开垦掘渠、池杉补种、建设基础道路及设施等工作。经过近四十年的发育演替和十七年的精心修复,池杉湖湿地公园现已形成分布池杉总数五万多棵、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常年栖息于此和每年经此迁徙的鸟类总数超过10万只。
为了净化水质,池杉湖湿地公园打造了2000亩藕塘净水系统。“莲藕能净化水质,荷花极具观赏性。在湿地周围种植莲藕荷花,不仅提升了水质,还有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振兴,目前每年能带动150名苏皖农户等参与就业,人均增收达4万元以上。”朱晓军说。
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带动地方经济和周边群众增收。当地政府协同池杉湖湿地公园打造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过去一年里,滁州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蔚然铺展,滁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美丽安徽建设贡献出重要力量。随着滁州市加大在生态环保项目上的投入,坚持科学精准治污,滁州市在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质量发展上将迈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阶!
相关新闻:
滁州“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系列报道之一:一区跨苏皖,改革“试验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